“晚上早點睡,別熬夜?!?/p>

“天熱也別吃太涼的東西,肚子受不了。”

“工作時間久了就站起來活動一會,對身體好。”

“在食堂吃飯別挑食,營養(yǎng)要均衡?!?/p>

……

我雖已成家,并已為人母,但父母對我的“嘮叨”還是每天相伴。很多中國家庭都是如此:在家時,他們在飯桌上、廚房里嘮叨;不在家時,他們在電話里、微信上嘮叨。加之父母年紀大了,記性也開始不好了,時常明明之前說過的事情,還是每天重復一遍又一遍。有時我們會左耳進右耳出,有時會敷衍、隨意的應上一句“恩,好,知道了”,有時則會不耐煩地回應:“哎呀,行了行了,別叨叨了,煩不煩。”

隨著年紀的增長,我也不由得思考,我們究竟聽懂父母的嘮叨了嗎?這一句句嘮叨的背后在傳達怎樣的信息?

它傳達的是一份愛的惦念。無論我們多少歲,在父母眼中我們永遠是孩子,他們對我們的關(guān)心與愛護是本能也是習慣,這種習慣并不會因我們成家立業(yè)生兒育女而改變。天冷時,他們依然會惦記我們是不是穿了秋衣秋褲;外出時,他們依然會操心我們有沒有吃好、住好、睡好;工作時,他們依然會擔心我們有沒有受委屈……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,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訴我們怎么處理事情、如何好好生活。其實他們內(nèi)心想對我們說的更多,但最后只是將無數(shù)的關(guān)心和深情化作了只言片語,卻還是因為重復的次數(shù)太多,而被我們當成了煩人的“嘮叨”。如今我為人母,也就更能理解父母對孩子那濃得不能再濃的愛。我想,等我的孩子長大了,我應該也會忍不住嘮叨她,叮囑她這個不行那個不能做,告訴她什么是對什么是錯,也希望那時,她能對我多一點耐心、多一份理解。

它傳達的是一種對陪伴的渴盼。時間不會停留一分一秒,隨著我們年紀的增長,父母也一天天變老,對他們來說,最期盼的就是兒女的陪伴,但事實卻往往不盡人意。俗話說:三歲一個代溝。而我們與父母至少相差20多歲,近十個代溝。從小到大,我們時常感覺和父母之間有著或多或少的思想差異,沒有什么共同語言,陷入了因為有代溝所以不愿意和他們溝通,因為不和他們溝通所以代溝越來越大的惡性循環(huán)。更何況,如今進入了手機時代,年輕人最好的“朋友”就是手機,甚至吃飯時都得有手機陪著,每天埋頭在網(wǎng)絡的世界中遨游,父母“愛的訊號”也便成了干擾,被定義成了煩人的“嘮叨”。我們不妨放下手機,將心門打開,多花些時間、耐住性子,聽聽父母的傾訴與嘮叨,并讓他們減少操心。

面對父母的嘮叨,希望我們不要嫌棄、不要不耐煩,而是用心去聽去感受這份深情,靜下心來聽聽母親的“嘮叨”、父親的“吹?!?,過后回想時,那會是你最幸福的瞬間。   (中國二十二冶集團 尹 沖)